誰都不曾想到,曾經的 " 零擔之王 " ——德邦快遞,在上市 4 年之后,會高調賣身。
3 月 13 日,京東物流發布公告,以每股 13.15 元的價格收購德邦股份約 66.5% 股權,交易總額為 89.76 億元,此價格比去年轟動行業的極兔并購百世的 68 億,還高出 30 億,創造了國內快遞行業收購的最高紀錄。
京東物流公告截圖
與市場傳聞不同,德邦品牌將繼續保留,且原實控人崔維星將繼續掌管德邦,團隊獨立運營??梢?,京東選擇了最溫和的方式來實現過渡,這也讓市場對未來京東和德邦的融合,有了新的期待。
值得一提的是,從 2007 年,劉強東執意花重金自建物流體系進軍快遞業開始,京東就一直是同行不容忽視的對手。
近年來,京東更是以 " 買買買 " 的方式不斷完善自己的物流版圖,其以倉儲網絡、綜合運輸網絡、最后一公里配送網絡、大件網絡、冷鏈物流網絡和跨境網絡構成的綜合物流集團雛形初現,劉強東在物流領域的野心也展露無疑。
目前,國內快遞行業已形成通達系、順豐系、京東系、極兔系四分天下的格局下,而作為自營模式的代表,京東系的強大將成為同業競爭和快遞格局演變的最大變量。
劉強東
" 零擔之王 " 無奈賣身
自從去年極兔以 68 億收購百世快遞后,并購整合逐漸成為快遞企業加速發展綜合物流集團的手段。
事實上,過去這兩年,不少快遞企業都有并購舉動。如順豐 2020 年收購嘉里物流,京東 2020 年收購跨越速運后,又在 2022 年先后取得中國物流資產、達達股份的控制權。
此次,收購德邦更是京東并購擴張中濃墨重彩的一筆,不僅創造了最高并購紀錄,或將影響后續快遞業的發展格局,因此備受行業關注。
德邦,很多人并不陌生。一開始,德邦的定位很清晰,專注零擔快運(零擔快運,是指單票重量 30 公斤至 3 噸的貨運),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零擔市場,且玩家不多。
2017 年,德邦快運業務的營收達到 130 億元,成為當時的 " 零擔之王 "。2018 年初,德邦在 A 股上市,成為國內首家上市的物流企業,高峰時市值一度達到 300 億。這也是德邦的高光時刻。
曾經的 " 零擔之王 ",為何會賣身?其實如今的結局,早已在 2018 年其 " 不務主業 " 的決定中埋下了伏筆。
德邦的業務架構圖(圖源:德邦財報)
2018 年,為了追求差異化競爭,德邦決定將業務重心從快運轉向大件快遞,并更名為 " 德邦快遞 "。
而過去這 4 年,快遞行業經歷了兩次價格戰,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,快遞老將們或通過并購擴大規模,或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效率才勉強保持增長,要想在快遞紅海市場分一杯羹談何容易。
事實證明也是如此,經過 4 年的掙扎,截至 2021 年前三季度,德邦快遞業務營收(139.13 億)及其占比達(61.7%),確實都超過了快運業務,但其快遞業務的市場份額依舊沒能突破 1%。
一方面轉向快遞業不成功,另一方面,原來的主打業務快運連連縮水,還迎來了順豐這個強敵。
所以,2018 年 -2021 年,德邦的總營收雖然有增長,但凈利潤在波動中下滑,2018 年,歸母凈利潤尚有 7.01 億元,而根據德邦股份 2021 年業績預告顯示,歸母凈利潤與上年(5.64 億元)相比,預計減少 3.78 億至 4.91 億元。這意味著,2021 年度,德邦股份歸母凈利潤預計只有 0.73 億至 1.86 億元。
近幾年德邦股份的負債變化情況(圖源:同花順)
與此同時,德邦還有業內 " 黃埔軍校 " 的稱呼,從一個側面業反映出其自營模式下,重人力的短板,早在 2018 年發展到高峰時,德邦的員工總人數達到 10.2 萬,僅次于順豐,但人均創收遠遠低于順豐。
所以,不出意外,德邦的負債不斷攀攀升。截至 2021 年三季度,德邦負債合計 87.92 億元。
不難看出,德邦的賣身是其轉型失利后的無奈轉身,也頗有在快遞業并購大潮順勢而為的感覺。
" 京邦達 " 合成
在外界看來,京東收購德邦,冥冥之中像是計劃好的一樣。
2012 年,京東曾注冊成立 " 北京京邦達貿易有限公司 ",作為京東物流在境內的運營實體,冥冥之中,這一名稱涵蓋了京東、德邦和達達三個名字。
10 年后,如今德邦、達達都已收入京東物流旗下,網友感慨 " 京邦達 " 正式合成。或許這純屬巧合,但京東物流的野心展露無疑。
作為京東的三駕馬車之一,京東物流從 2007 年成立到 2017 年獨立運營,花了 10 年時間,而從獨立運營到上市,卻只用了 4 年,背后是京東物流自營模式下,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服務的潛能在逐漸釋放。
所謂," 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服務 ",是指京東物流把快遞、整車及零擔運輸、最后一公里配送、倉儲及其他增值服務(如上門安裝和售后服務)等在物流服務整合,給客戶提供一體化的定制方案。
不可回避的是,自營模式也是重資產模式??梢钥吹?,盡管 2021 年,京東物流的營收破千億,但其虧損也在擴大,2021 年京東物流虧損 156 億元,同比擴大了 287.9%。
背后一個原因是,京東加大了對倉庫建設的投入。過去一年,京東物流的倉庫數量增加了 450 個,相當于京東從 2007 年到 2017 年十年間的倉庫增長總量。
京東采用的是倉儲物流的自營模式,簡單來說,就是通過廣建前置倉,將貨物盡可能地存儲在離顧客更近的地方,通過縮短人貨之間的距離來提升物流效率,確保次日達。
這就意味著,倉庫的建設和運營是其一體化供應鏈中關鍵的一環,也是一體化供應鏈物流開放服務的基礎。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,京東物流運營超過 1300 個倉,43 座 " 亞洲一號 " 大型智能物流園區,倉儲面積超過 2400 萬平方米。
京東物流一體化供應鏈服務收入
目前,隨著一體化供應鏈的開放,2021 年,京東物流外部客戶的收入比重已達到 56.5%。這也意味著,京東物流加快了向外擴張的步伐。但與此同時,京東物流運力不足的短板也會越發凸顯。
財報顯示,2021 年末,其自營卡車數量約 1.8 萬輛,實際業務中,比較依賴第三方運力資源補充。數據顯示,2021 年全年,京東物流在外包成本上就花去了 404 億元,同比增長 54.7%。而此外包開銷是全年虧損金額的 2.5 倍。這說明,依賴第三方運力已成為京東物流擴張發展中的負擔。
收購德邦,恰好能補齊京東物流運力上的短板。作為大件快運領域全網自營型選手,德邦擁有較強的異地物流及其干線配送能力。
截至去年上半年,德邦自有車輛就超 1.55 萬輛,自有運力占比為 55.7%,約有 2057 條干線線路。
收購德邦,恰好能補齊京東物流運力上的短板(圖源:人民交通網)
此外,德邦還有 3 萬個網點,如果再加上京東物流自己的 30 萬個合作自提柜及服務點,這樣一來,雙方網點總數超過 33 萬個,僅次于中國郵政,在國內民營快遞企業中位列第一。
不僅如此,德邦在過往向大件快遞轉型中,積累的阿里和蘇寧等電商平臺的客戶,也將支撐京東物流對外擴張的路越走越穩。
可以想象,有了德邦的加入,能讓京東的擴張更有底氣。
劍指順豐?
改革開放 40 多年,各類市場需求井噴,快遞行業也不例外。
細數快遞業發展到至今四分天下的局面,花了 30 年時間。
這 30 年,快遞業享受了電商高速發展的紅利,也歷經了幾次價格戰,通達系、順豐系、京東系,在這場混戰中存活下來,并不斷擴大的版圖,才形成如今的三足鼎立的格局。
兩年前,轟動行業的價格戰仍歷歷在目。新入局者極兔攜 "8 毛發全國 " 的活動亮相,以一己之力,攪動快遞市場,其他快遞被迫應戰。
顯然,從經營來說,這是一場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競爭游戲。但攪局者極兔,早就 " 做好了虧損兩年的準備 ",而當年,快遞老將們都元氣大傷。通達系、百世、順豐單票收入降幅平均在 20%-30% 之間。
王衛
到了 2021 年,第一季度,順豐破天荒地虧了近 10 億元,為此,當時創始人王衛還在業績會上致歉,稱自己 " 責無旁貸 "。
在這次價格中,損失更慘的是百世快遞,2021 年上半年,幾乎陷入資不抵債,最終以 68 億被極兔收入麾下。
無疑,極兔的出場是帶血的,也是成功的。極兔在原本已步入紅海的快遞市場,找到了一席之地。
現在回看極兔的成功破局,至少傳遞了兩個信息:快遞老將們并沒有堅固的護城河;快遞業即將迎來并購重組的寡頭競爭時代。
截至 2021 年前 11 月,快遞行業前 8 家(京東、順豐、三通一達,極兔、百世)的集中度達到 80.2%,京東系、順豐系、通達系、極兔系,形成了四大快遞集團的競爭格局雛形。
如果對比美國和日本前四大快遞公司高達 90% 的市占率,后續國內四大快遞集團在成為國內寡頭的路上,或將面臨更殘酷的廝殺,從這個意義上來看,對百世快遞和德邦快遞的收購,或許只是這場寡頭之戰的開始。
而早在 2017 年,劉強東就曾預判,未來能在國內物流業立足的,除了郵政體系,只有順豐和京東兩家。換句話說,在他眼里,京東物流的對手只有順豐。
與京東倉儲式物流模式不同,順豐是 " 端到端的分揀中轉物流模式 ",極度考驗點對點的運力。近幾年,順豐的市場份額被不斷稀釋,順豐的應對是,一方面以每年數十億的科技投入,加快智慧物流的建設,提升運輸效率;另一方面,通過并購加速業務多元化,建設綜合物流網絡。
在并購加速綜合物流網絡建設方面,順豐和京東是同步的。根據新財富的統計,阿里、京東、順豐、極兔最近幾年的收購案例,累積花費達到 758 億元。而京東耗資 312 億元,占比約 41%。
事實上,順豐的并購舉動也不少。
先是 2018 年,順豐斥資 17 億元收購新邦物流 71% 股份,發力快運,不到一年,成為行業第一。同年,順豐以 55 億元收購德國郵政敦豪在華供應鏈業務,切入到冷鏈物流及供應鏈物流賽道。去年 2 月,順豐以 175 億港元收購嘉里物流約 52% 股權,布局全球物流網絡。
截至 2021 年上半年,順豐的重貨、冷運、同城配、國際業務、供應鏈業務等新業務的收入已達 180.42 億元,占比提升至 26.7%??梢?,順豐綜合物流網絡已成型。
再看京東物流,隨著專注航空貨運的跨越速運、園區物流的中國物流資產、同城派送的達達、快運的德邦的入局,京東物流的倉儲網絡、綜合運輸網絡、最后一公里配送網絡、大件網絡、冷鏈物流網絡和跨境網絡六大網絡將更加穩固,京東綜合物流集團的實力也不容小覷。
盡管目前,京東物流的市場份額遠不及順豐,但從雙方業務布局來看,特別是,京東并購德邦后,未來順豐和京東免不了要短兵相接,結局如何,我們拭目以待。
來源:鹽財經